admin @ 07-25 02:08:50   全部文章   0/506

张学友绵阳演唱会下粉条 出红薯-我心修行

下粉条 出红薯-我心修行蕾丝边缘

文/修行
图片来自网络
2018.01.26
大约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这几年,董堂这一带的村庄种红薯和棉花的多,种玉蜀黍的较少。或许是前些年饿怕了,种红薯可以作为辅粮,关键时刻可以用来填饱肚子。
霜降过后,正是收获红薯的季节。被霜打过的红薯叶子蔫头耷脑,黑乎乎的,这儿一大片,那儿一大片,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收割过的庄稼地里林傲雪,如一座座黑黢黢的小岛。
早上一起来优啦金融,一家人就下地出红薯了。拉着架子车,带着抓钩、木锨、擓篮等一应家具。太阳刚出来,红薯叶子上的霜正在融化,湿漉漉地成了露水;红薯秧子下面的霜还没有融化,白绒绒的像长了一层白醭。
出红薯前先把红薯秧子割断,扯走。杂乱的头发一下了被剃成了光头,地面上立即清爽了许多。地上隆起的一个个小土堆,整齐地排列着。每个土堆都裂着纹,对着天空龇牙咧嘴地笑。它们是即将爆发的小火山,火山里面蕴藏着紫红色的岩浆。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操起木锨就刨。翻开半干的泥土,几块饱满红润的红薯就展现在眼前了。小心翼翼地扒开土,提起根蒂,轻轻地抖一下,一嘟噜“火山岩浆”就被我拎了起来。我提得高高的,炫耀般地让爹娘看我的劳动成果,如医生第一次接生,手捧着新生儿,满脸的激动。
刨累时就坐下休息,找一块身材苗条的红薯,拿叶子或衣服擦掉附在上面的泥沙,用牙齿咔咔地啃掉外皮,跟小松鼠啃松果一样带劲芦苇节。
一不小心还能刨到“洋红薯”,就是那种有着桔黄色或者紫红色肉的红薯。洋红薯在生吃时又脆又甜,十分爽口,煮熟时肉更甜,肉质松软,我们称之为“稀溜”。还一种半洋的红薯,肉质的芯是白色的,而最靠近外皮的那一部分则是紫红色的,如果横着切一刀,切面能看到一个明显的紫红色的圆环怀抱着白色的芯。而最多的则是白色芯的红薯,这种红薯富含淀粉仙果福缘,生吃时会有乳汁样的液体渗出,皮下渗出的最多,汩汩而涌。煮熟后肉也是白的,吃一口不把人噎死也得把人噎得张嘴白瞪眼的。这种白芯的红薯品种有一个专门的名字,一时半会儿我想不起来了。


村里人大多种这种白芯的红薯,收获后是为了打成粉子卖钱。也有的几家一起合伙自己下细粉(粉条)的,完全是手工作坊式的操作。
有两年我们几家就合伙下起了细粉(粉条),办起了粉条加工作坊。几家的红薯堆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从门前的坑里挑水上来,把红薯冲洗干净了,一块块地扔进机器里压碎。粉碎机张着大口,像一个吞吃坚果的怪兽赵燕国彰,吃进去时是囫囵的,吐出时却是白色的浆渣。这些红薯渣还要经过无数遍的漂洗才能把浸含在里面的淀粉彻底洗出来。
漂洗红薯渣的大缸很大,口径约一米有余。缸口上放一张大篦子,篦子上放一口大箩。把红薯渣放进箩里,加水,按箩罗亚平。两人面对面地站在缸边,每人手里都有一把木蹬子,木蹬子上面有把手,供双手抓握,中间一根直棍,直棍下头斜装着一块脚蹼一样的木板。按箩的人双手抓住木蹬子,使劲地向前、向下推挤,推挤时彼此错开,一收一推古巴英雄,一唱一合,上身像是在跳舞,只不过脚不用动。推挤过一会儿后就加水,然后再推挤,如此反复,直到把红薯渣里面的淀粉洗净,即水变清了就意味着淀粉被洗净了。洗完一箩再放上一箩,四五箩过后就会有满满的一大缸水。
几口大缸一字儿排开,俨如出征的将军,很是气派。大缸内盛满了白色的浆水,浆水经过一天一液的沉淀,会有大半缸清水剩下。舀去清水,沉下来的就是粉嘚(淀粉)了。这时,如果是自家下粉条,直接拿缸里的粉嘚去用就是了。如果是卖粉嘚的,则需要把粉嘚挖出来,放进大布兜里晒干。大布兜是用四方形的布制作的,布的四个角用粗绳系结实,相对而系,不要交叉,便于装卸粉嘚。装满一布兜粉嘚后就把它吊到树杈或木架上,控水,晒干。大布兜像一个巨大的山羊奶子一样,沥沥啦啦地往下淌着“奶水”。通常还要拿一根棒槌捶打这些“奶子”,周盛俊杰以使蕴含在里面的“奶水”尽快溢出。几天后,等“奶子”干透后就成了一整块淀粉年轻的教宗,不过很容易碎裂。这就是淀粉成品了,洁白如玉,光滑细腻,手指捻上去如婴儿的肌肤一般。
下粉条最费力气的搋(chuai)粉嘚。一大靫子粉嘚(靫cha子:类似于大盆的盛具,直腹,呈倒立锥形,口径比底径大许多。靫子和盆有区别,盆为鼓腹,口径一般与底径一致或稍大泰国抓龙筋。),一个人搋不动,通常要两三个人一起搋,搋得人浑身冒汗,只能穿着单衫。搋一会得停几分钟,让粉子饧一饧。需要反复搋,使劲揉,以使粉子更劲道碧游仙子,这样下出来的粉条才更筋,也就是更劲道,也就更好吃。


自家下粉条的都是在冬天农闲之时。院子里搭个棚子,里面支起两口大锅,一口较大,就是杀猪用的那种;另一口稍小。较大的锅用来下粉条,较小的锅盛满凉水备用。水烧滚后,热气腾腾。下粉条的人就是掌勺的,站在锅边,手握一把铝制大马瓢,瓢底有孔,多为十孔,孔有一分钱硬币大小。把稀溜溜、软绵绵的粉浆装满一马瓢,几乎要溢出。掌勺人一手高高的端着瓢,另一手握成拳头,啪啪地拍打握瓢的那只手的手腕。乳白色的粉浆就从孔里漏出来,扯成长长的面条状的粉线。粉线一落进滚烫的大锅里,片刻即熟,随即浮起又沉下。紧接着就得捞出,不能煮太久。第一锅粉条出锅,早有几个小儿端着碗等在旁边。负责捞粉条的人给每个碗里都抓上一把,满满地一大碗,小儿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的,离开时一步一挪,不敢走快了,怕碗里的粉条洒到地上。热乎乎地粉条拿蒜汁一拌屠夫阿川,浇点醋,撒点盐,点几滴香油,哧溜溜地能吃上一大碗!
捞出后的粉条被放入旁边较小的那口锅里猛买网,过一遍凉水,激一下后再把粉条穿在棍子上。粉条被穿成了一排,约半米宽、一米长,这就是排粉了,一排排的挂满了一根长绳,控水,晾干。冬天的长夜,一到晚上就把排粉冻成硬邦邦的板状了,下面滴淌的水也冻成了“琉璃橛”张学友绵阳演唱会,晶莹剔透。
第二天早饭后,阳光灿烂。在池塘边的柳树之间绑好十几根长绳,把冰冻的排粉搬出来,冰片一样,一片片地地挂在绳上晒。日上竿头网游审判,阳光逐渐地温暖起来。排粉表面的冰开始融化,水珠滴滴嗒嗒地落下来,把地面砸出了一个个小泥窝。到了中午,排粉里面的冰也融化了,排粉变得蓬松起来,一根根地松散着,似乎要挣脱冰的束缚。几个人的手里拿着一根细棍,轻轻地朝排粉上敲打,粉条里的冰渣唰啦啦地落下来,摔下地面,一片冰清玉洁的响声,虽有点杂乱,但不乏悦耳动听。





天气好的时候无谓网,通常两天就能把排粉晒干,一排排地摞起来,码成一垛,就等着上市了。晒干后的粉条就是成品了,我们称之为“干菜”。“干菜”为过冬、过年的必备品,深受中原人的喜爱。猪肉白菜炖粉条是我们过年时常吃的菜,一闻到粉条的味道,就像闻到了年味。东北人民也喜欢这道菜,不过他们的粉条是用土豆做的,我们中原地区的粉条是用红薯做的,两者各有特色,相比而言,红薯粉条更优越一点儿。不必说,我个人也更喜欢红薯粉条。
红薯叶子和秧子在那时候多用来喂猪,人比较少吃,只偶尔把叶子摘来用面粉拌了蒸着吃或把叶子加入面粉做成窝窝头。所以,那时的猪肉也好吃。如今,红薯叶子在城里成了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美容的美食佳肴,备受青睐。红薯也成了抗癌佳品。红薯粉条更成了一道美味,只不过要吃到纯正的红薯粉条则比较难。而想要吃到用红薯叶子、秧子和红薯喂大的猪之肉则是难上加难了!
时代不同了,时代在进步,但有不少物事儿却是在退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