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6-22 15:59:56   全部文章   0/502

常熟服装厂不丹、尼泊尔游记(3):白鸟宗、柯秋寺、奶酪厂、火焰湖-觉旅

不丹、尼泊尔游记(3):白鸟宗、柯秋寺、奶酪厂、火焰湖-觉旅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未转头时皆梦
原文作者:苏栗(觉旅423不丹行团友)
4.25:从帕罗飞往布姆塘、白鸟宗、柯秋寺、奶酪厂、火焰湖

蜿蜒的公路上路灯还亮着,将帕罗宗外观的白、红、金三色衬得更加鲜明。除了百看不厌,我也实在想不出别的词啦。......
25号为了赶飞机需要五点多就起床,但也借机再次看到了黎明中的帕罗宗。迥异于黑夜中的熠熠生辉,此时天色将亮未亮,阳光已经在厚厚的云朵后面若隐若现,可云间的山峦依然是夜晚的黛青色。蜿蜒的公路上路灯还亮着野子原唱,将帕罗宗外观的白、红、金三色衬得更加鲜明。除了百看不厌,我也实在想不出别的词啦。


从帕罗飞往布姆塘是坐双螺旋桨式的小飞机,整个行程只需半小时......
昨天提到的“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候机厅”(下图),就是一个小亭子。

到机场时大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来上班,于是会咏春拳的程老师先带大家练了回咏春,引起不少游客好奇围观。又是因为天气缘故,班机继续晚点。但我们已开始习惯不丹的慢节奏,大家聊天的聊天,看书的看书,倒也自得其乐。
从帕罗飞往布姆塘是坐双螺旋桨式的小飞机,整个行程只需半小时大懒堂。我问菱子既然这样为何不坐大巴过去呢?菱子告知开飞机是半小时,坐车的话要12小时……从飞机上远远眺望到了【疑似?】不丹最高的山峰、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未登峰(处女峰)岗卡彭森峰(Gangkhar Puensum)。湛蓝天空下、洁白云海之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巅显露峥嵘,这才是我心中的神之居所:伟岸、遥远、天然的冷漠,以及任何人工造物都无可匹敌的气势。


在飞机上请教了程老师一个问题:之前曾和好友争论过(当今的)佛教到底是否属于宗教,......
在飞机上请教了程老师一个问题:之前曾和好友争论过(当今的)佛教到底是否属于宗教,因为好友的观点是“修行”、“求真”是不可能预设目标的,就如探索是无止境的一样。程老师的答复(大意)如下:佛陀在世的时代牛人忒多,佛陀说自己已经整明白了后,那些人并不会轻易相信,而是会照着佛陀提供的方法实修,由于根器好,很快就能证悟成就。而他们在自己亲身证实了佛陀所言非虚后,才会跟随佛陀学习、修行。但根据《佛说正法灭尽经》等经典,如今已是末法时代,人们的根器远远不如从前,要证悟成就等也是相当困难,无法先自证再相信,所以只能改以宗教的形式追随佛陀拼时代。
就在我请教这个问题的当口,小飞机似乎遇到了强气流,开始猛烈颠簸。俯冲、侧飞、拉升……大家基本都晕机了,我也是立刻感到强烈的头晕恶心王开洲,忍着没吐出来。真佩服不丹的飞行员,这对他们来说大概是家常便饭吧!
帕罗的海拔是2200米,布姆塘2600,虽然只上升了400米,但这边的气候明显比帕罗寒冷,四月下旬仍然需要穿上抓绒外套。我们住的酒店名字特直接,叫山酒店(Mountain Resort),条件依旧相当不错。环境好就是土豪,这边的酒店都习惯用大根大根的原木刷上清漆后直接做房门、屋梁、家具乃至垃圾桶,想想我们房子搞装修时买个木地板就已经算高档了,啧啧。入住后拉开窗帘一瞅,青山白云、绿草黑马就在玻璃窗外,太惬意了,不想走了。

(酒店外面)

(我们的房间)

(房间窗外)

一只白色大鸟飞上天空、落在一山嘴之上,喇嘛认为这是吉兆铁拳对钢拳,于是在此建立了宗堡。......
简单吃过午饭后先去白鸟宗(贾卡尔宗Jakar Dzong)。布姆塘位于不丹中部,由四个谷地组成,白鸟宗便坐落于其中秋阔山谷的高处。它的名字来源于十六世纪时,一只白色大鸟飞上天空、落在一山嘴之上,喇嘛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在此建立了宗堡。布姆塘的气候相对凉爽,过去的两代不丹国王都以此处为夏宫。

(白鸟宗外观)
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沿途经过了四处可见的水力转经筒、经幡,停在了山门前。在这里明显感觉到海拔的威力了,走平路没事,爬坡就开始喘了起来。
白鸟宗的大门前有片空地,可以俯瞰整个山谷。常熟服装厂空地上,不丹国旗随风猎猎作响:这里的国旗由金黄色和桔红色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中间一条白色的飞龙,四个爪子各抓一颗白而亮的宝珠。金黄色象征国王的权力和作用;桔红色是僧侣长袍的颜色,象征佛教的精神力量;龙象征国家权力,又指这个国家的名字,因为不丹可译为“神龙之国”。龙爪上握有白珠,象征威力和圣洁(本段百度)。
颇有特色的是国旗的基座(下图),这边的国旗基座一般都是这个样式,可视为四个金刚杵,名叫“羯磨金刚交杵座”。它象征着佛陀成道时所坐的金刚座,温翠苹表稳固不倒之意。

宗的大门上绘有藏传佛教“八吉祥”之一的fa轮,意喻这是一扇“法门”。从照片中还可看出门与门之间设计了一个拐角处,这是古代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而设置的,便于从内部开展近身肉搏。

我们去的当天恰逢本地的一项佛教节日,宗里面空空荡荡的。程老师忽然指着一个办公室问大家:“这个牌子的意思是‘幸福办公室’,大家猜猜这是干嘛的?”我们一听都乐了,众说纷纭起来。我以为是跟国内“XX思想宣传办”之类的宣传机构,结果被告知其实是民政局啦。宗里面有文化、宗教、教育部门,但不一定有经济部门。(至少目前)本地官方并没有把经济发展排第一位,认为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环境和宗教才是更重要的。

(忘了是不是这个办公室了)
穿过乌泽(宗中间用于区分前面的政府机构和后面的宗教场所的塔楼),我们又听程老师讲解了米拉日巴尊者的生平事迹,顺便学会怎么区分部分壁画人物:藏传佛教相关画像中七星彩明月珰,身上披了条红色带子的有可能是瑜伽士、手里拿条铁链的是专门造桥的唐东杰布尊者,而身穿白衣、一手放在耳朵边的是米拉日巴尊者(表示他在唱道歌)。
院子的两个角落里分别有两块一米见方的大木板,木板下面是地道,不知道通向何处。有团友猜测这是古代的逃生通道、通往山下,有的猜这是地窖冬天存储粮食的。

(宗内的箭垛)

离开白鸟宗后去了柯秋寺(Lhodrak Kharchu Goemba)。这里是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弟子之一的南卡迎波尊者的寺院,属宁玛派......
离开白鸟宗后去了柯秋寺(Lhodrak Kharchu Goemba)。这里是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弟子之一的南卡迎波尊者的寺院,属宁玛派,住持(?)还是谁是南卡迎波尊者的转世。
根据敦珠法王《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典籍记载,南卡迎波尊者“以金心形状之花供献,南卡迎波得入杨德兮鲁迦之坛城,而能融合佛陀严谨之教诲与随起之大行。因翻译与修习密咒道教法与大圆满见,其能于原始觉性之空中,骑在日光之上。
初春之某日,其侄因农店之售罄,问其取些种子以播种,南卡迎波答云:“既然连农商亦缺,吾乃一修行者,又何来可获种子?”然仍取了些小石,命其磨碎播下,不久地上即长出各类之蔬果。
南卡迎波惯于在空中飞驰,一日在空中欲将念珠掉下一村庄,而当其俯身拾取,手指着地时,地下即长出五朵金花,花心显出五空行母,继而现出五塔,留存至今。
其弟子常献食供求加持。然于一次,他欲颁下小石。以如空性之觉性加持之,乃变成宝贵之松石。
南卡迎波长期于不丹之山岩修法而最后化虹光飞去。”
这里同时也是个佛学院,我们去的时候正值部分学僧练习音乐,大殿中隐隐传来法螺(大长号角?)之声,声势颇为雄健。趁大家都在大殿中打坐,我和苏粟悄悄溜了出来,在寺院内转了一圈。

(柯秋寺正门)

(莲师二十五弟子的画像)

(寺内)
寺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以大殿为分割线,后面就是学僧的宿舍了。这里同样建在山巅,大殿的基脚线再过去几尺就是高达几十米的陡坡,种满松树,想逃课都没办法。
中途苏粟请教了一个问题:我对佛法理论感兴趣,可是不想皈依成为信徒,那么单纯的了解理论是否可以、是否有益?程老师答,当然可以仅仅把佛法视作一种工具。
山中的雨说下就下,眨眼功夫就从多云到阴天到连绵小雨到豆大一滴劈头盖脸往身上砸的大雨,远远望去,对面山中的建筑都被云雾缭绕着,倍显仙气。


不丹以农业为主,为了保护脆弱的环境,全国的工业基本只有水电,工厂好像只开了一家刨木花厂。......
从柯秋寺下来会途经一片工业区域,说是工业但其实就是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我不是李连樱。不丹以农业为主,为了保护脆弱的环境,全国的工业基本只有水电,工厂好像只开了一家刨木花厂。
布姆塘的蜂蜜、奶酪和苹果酱都很有名,我们在一家奶酪工厂停留了片刻,参观兼自愿购物。之前小梅跟大家提到奶酪工厂,我脑海里的想象是一片整齐高大的厂房读凡卡有感,生产线旁戴着帽子口罩的工人们辛勤地忙碌着……结果旅游巴士在几栋小木屋前停下。进到屋里,女老板从里屋钻出来,坐在左边的销售柜台后面招呼客人。呃,原来这里只是奶酪商店而已。

(商店里挂着的不丹本地特色钟:以国王王后为背景照)
这个店里卖的奶酪有三种:一种灰白色,多为三角形的小块,跟石头差不多硬,特别难嚼;一种奶黄色,松软芳香,吃起来略带酸味;还有一种忘记了。之前听菱子说过如果想带回国的话,要买真空包装的才不会臭,于是我买了真空包装的一大块,当地货币290,约折合人民币29元。——残念的是,我还没吃过一口呐(只在店里试吃了一小块),这块一直被放在箱子里的奶酪可能还是耐不住相对高温,在我们行程的最后几天起白色霉点了,只好忍痛扔掉。

本来以为参观工厂只是参观销售小店,结果从店里出来后,白玛又招呼我们来到了紧挨着小店的奶酪生产车间。一只小猫从里面悠闲地踱步出来,养它大约是为了防老鼠?车间里相当干净,每处盛水的容器里装着的水都清澈见底。进到最里面的奶酪发酵(?)处花墨染,直径约五六十厘米的奶酪大饼整齐地码在货架上,空气中都飘着酸酸的香味。



不丹并非移民国家。听说这个奶酪工厂的老板本是瑞士人,因为他将瑞士生产奶酪的工艺引进不丹,被认为做出了杰出贡献,又娶了个不丹太太,终于成为了不丹公民。

“如果我不是一位真正的伏藏师,那我就会死在这个池塘(注:即火焰湖)里。如果我是真的伏藏师,我将带着伏藏教法回来。......
离开奶酪工厂后又去了火焰湖(Menbartsho,不丹语中文译名:美巴措/蒙巴措,英文名:Buring Lake),这是与宁玛派伏藏大师白马林巴/贝玛林巴/佩玛林巴(Pema Lingpa)有关的一处圣地。(以下统称贝玛林巴,以下内容源自网络内容结集)
伏藏据说源自第八世纪的莲花生大士,并且曾出现在早期印度佛教的传说中。含有修道指示的圣物或文卷,被隐藏在岩洞或石崖里,有时则是将教法的要义直接封藏于特定弟子的心续中。它们被发现的地点和情况,会以预言的方式记录在据信是莲花生大士所言的古文中。被预言或授记将取出特定伏藏的人,称作「德童」,即「伏藏师」(或「取藏师」)走蛟。这类特别的佛教圣者,有着很多的著作;西藏文典有相当多的部份,便是由他们的著作所构成。
伏藏属于藏传佛法宁玛派的特别领域,尽管它并非宁玛派所专属,但以伏藏传统的整体而言,它不仅是与古代教法的重要连结,也同时确保了这些教法的生气盎然。
贝玛林巴(1450-1521)是莲师亲自授记的伏藏王,同时也在成千上万的伏藏师中名列五大伏藏王之一。根据莲师的预言,他的前世是藏王赤松德赞的女儿,但年幼时即夭折了。和其他伏藏大师不同,他不是什么大庙的住持、出生良好、相貌庄严、辩才无碍之类的。相反,他是阶级非常低贱的铁匠,矮小粗壮,讲话异常粗鲁、不得体。
正因如此,贝玛林巴为了在不相信他的地方长官及民众面前自证清白,他说:“如果我不是一位真正的伏藏师,那我就会死在这个池塘(注:即火焰湖)里。如果我是真的伏藏师,我将带着伏藏教法回来。”
于是他带着一盏酥油灯,跳入池塘里,几个小时后,再带着完好无损、仍在燃烧的酥油灯回来。他取出了一尊一肘高的莲师像和一个头盖骨形状的宝箧三楞草,宝箧中是珍贵的伏藏教法,而这些伏藏至今仍在被高僧大德们传诵。
以上便是火焰湖名字的来源,火焰指的就是入湖而不灭的那盏灯。听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下下人也有上上智”,智慧未必源自文字,乃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悟。
车子无法直接开到火焰湖边,必须走很长的一段山路。大概因为来这里朝圣的人数不少,山路边靠悬崖的一侧修了扶栏。路边随处可见盛开的山杜鹃、只在空气很好的地方才能生存的松萝和玛尼堆。

山中完全没有人烟,只能听到雨声、奔腾的溪水声和鸟鸣。原以为火焰湖是像羊卓雍措之类的高原湖泊、浩渺无边的水面……其实就是一个陡峭山崖下的深池塘,溪水从高处的深谷里咆哮而下,经山崖的阻挡缓了一缓后又继续向前李馥莹。

黑色的山崖仿佛刀削斧砍出来的,大块大块的岩石线条都特别笔直陡峻,加上深不见底的急速溪水,让人望而生畏。崖边的野花兀自开得正艳,雨水在松树的枝头上凝成一滴一滴的水晶。


山路边有座小小的风雨廊桥连接到当年圣者跳崖处,这是一块类似狭长三角形的巨型岩石,名叫象鼻崖。几年前曾经有游客不幸于此处坠落身亡,小梅和菱子都特别紧张地盯着大家,第一时间制止想要走到崖上去的人。

(很像人或狮子侧脸的山崖)
按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的说法,每到一个圣地,作为佛弟子的话,首先是将此美景供养上师三宝,然后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再然后才是拍照。时间短又人多,我没念自己那个巨长的wishes list了,简单发愿希望一切众生早成佛道。
回酒店的途中遇到六匹野马!它们一起扬鬃奔跑的样子太有生命力啦,可惜没拍到。


晚上继续上程老师的正念课程。今天主要讲解了人产生乐受、苦受的大脑机制。......
晚上继续上程老师的正念课程。今天主要讲解了人产生乐受、苦受的大脑机制。笔记如下(由程老师整理提供,谢谢老师!):
1.乐的机制:
1)欲望机制,是多巴胺为主的内分泌系统,多巴胺影响额叶(想要)、伏隔核(发动身体动作)、隔膜(注意力)一起运转,造成欲望、意图。
2)满足机制,是内啡肽为主的内分泌系统。一旦欲望引发动作,就促成满足感,这是因为动作反馈给脑,分泌了内啡肽。
可是,欲望与满足,或多巴胺与内啡肽,总会降低水平,因此快乐会消失。人会一直想要。也会饱尝求不得之苦,与快乐程度减低的不满、痛苦。

2.苦的机制:
杏仁核是原始脑(边缘系统)的情绪中心。
以视觉为例,看到蛇,1)视觉信号传到丘脑,再传给杏仁体。引发无意识的紧张、恐惧的本能情绪。
2)视觉从丘脑传到枕叶,形成视觉形象(蛇形),再传给额叶,分析“这是蛇”。于是再次向杏仁体报警。这时有意识的受苦(恐惧、厌恶)。
苦的基础器官之一,杏仁核,是我们生存的本能器官。人类感受苦的能力,甚于感受快乐。我们虽然趋吉避凶,求乐厌苦,但苦往往强过乐。但思想上的苦、妄想的苦、头脑里虚构的苦,可以借由正念开发来去除。

待续

感谢关注!合十感恩!
觉旅行?详情请戳下方:
海天佛国·朝圣兰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