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26 19:31:03   全部文章   0/594

死里逃生下杨村老底子的故事-铜鉴湖轶事

下杨村老底子的故事-铜鉴湖轶事
点击上方蓝字“铜鉴湖轶事”关注公众号,
读更多精彩故事~
下杨村老底子的故事
作者:马建荣
初冬的夜,冷风习习,雨点沥沥。
新落成的下杨村文化礼堂一楼大厅,灯火通明,温暖如春。
由村里特别安排的“听老年人讲下杨村老底子的故事”活动在这里连续进行。这两天于魁智情怨,村里每天都会请来七、八位老人在这里讲故事。让他们讲讲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从他们的老前辈那里听到过的,周不疑且发生在自己村里的故事。本人有幸被作为农村“秀才”应邀参加,并负责故事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村主任张志达先为大家扯出了话题:下杨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熏陶下,全村的环境面貌呈现出一派美丽的景象,为发展生态旅游夯实了基础。今年,下杨村已被评为杭州市田园社区示范村,创建了“省三A级景区村庄”。他说,下杨村历史渊源,是个有故事的村,希望大家能提供一些本村在过去发生的历史故事,为村里发展旅游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被请来的老人有年近九十的陈荣生、汤定乐老人,有沈姓大户人家的后裔沈阿仙、沈阿婷、沈金校、沈国民、沈龙彪老人,有杨村小学的原校长俞亮辉老人,还有村里的老干部潘光培和老农马志明、毛建华等人狮城舌战。老人们侃侃而谈翠西亚·希弗,从挖掘历史文化的角度,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线索,这些线索有的虽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绝大多数已被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物残存所证实。
老人们认为:根据三件事情佐证,下杨村在古代应该是出过大官的。
第一,古时候,整个周浦只有极少数地方是被官方称作“村”的,一般地方都被称为“埭”呀、“弄”呀、“堡”呀、“社”呀、“桥”呀、“家”呀什么的。而据考证,被官方称作“村”的地方,起码是要出过一品官的,而下杨村有幸在宋代时就被称为“杨村”了。(笔者注:这个杨村应该包含着上杨村)
第二敢赦帝臣,下杨村古时候建在沈家的“贞节”牌楼与众不同,特别高大雄伟,有十多米高,而牌楼的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和檐顶都相当宽厚,比一般牌楼要厚实一倍,且牌坊的横梁上刻有“圣旨”两字,在牌楼的上方还摆放了一只足能容纳六、七人藏身的石船。而在村的南面建有领旨漕、护旨院和官路亭,这些应该都是官方当年拨款建造的建筑物。试想,如果村里没有大官,当年的官方怎么会动用库银来建造这些官方建筑呢?
第三,下杨村在这次美丽乡村整治中,发掘到了一块石碑,碑的正面刻有嘉庆十二年冬(1807年)的立碑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他们分别是:浙闽总督部堂阿林王洪迪保、浙江巡抚部院清安泰、浙江布政使司崇禄和提督浙江学政刘凤诰。而到了嘉庆二十四年二月(1819年),在此石碑的反面又加刻了杭州知府和钱塘县府一些官员的名字,他们分别是:杭州府知府广善、钱塘县知县黄友教和钱塘县学教论李泉、钱塘县学训导李樾。根据石碑上所记姓名的职位来看,应该与教育有关,而这些官员应该是当年到下杨村来参加一项与教育有关的庆典活动,如果当年村里没有一位大官,又怎么能请得动像浙闽总督部堂阿林保这样的一品官到下杨村来参加活动呢?而这项活动很可能是居住在下杨村的高官或者名人,所建造的一个学府的开张活动。
根据老人们的述说整理,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些老底子的故事。
1
贞节牌楼
清朝乾隆年间(约1765年),下杨村沈家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在儿子刚满月的时候,丈夫意外身亡,留下了年轻的媳妇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沈步云(沈步云的姓名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沈家媳妇始终守着贞节不改嫁,不仅几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还含辛茹苦培育儿子。儿子沈步云在母亲的培育下,发奋图强,刻苦好学,后来中了进士做了朝廷的大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沈家媳妇的事迹被皇上知道后,乾隆专门写下了“坚贞自矢冰霜操,名节双高松柏心”的楹联,以示褒奖。朝廷还专门下了旌表,拨专款在下杨村沈家门前建造贞节牌楼奉新天气预报,皇上的楹联还被刻写在了牌楼两边的立柱上,并在牌楼横梁上架起了刻有“圣旨”的牌匾,以庇护沈家的族人。
后来,由于受到沈步云的影响,皇俯经常会派人到钱塘县和下杨村来送达圣旨,故又在村的西南面开挖了连接官运河的领旨漕,设立了候旨亭,村里的族长或者官员都会到这里来候迎圣旨。还建造了连接领旨漕南岸的官路,在路边修建了供官员歇脚的官路亭。同时陆恩华,在村的东南面建造了护旨院(今毛家自然村的西面),设立了护旨台,碰到圣旨不能当日送达时,官员可在护旨院住夜,这里有巡抚部院专门配备的侍卫进行昼夜护旨,确保圣旨的安全rmfix。死里逃生
2
沈家书院
沈步云做官不忘返哺家乡,从嘉庆十一年春开始(1806年),出资在下杨村圣旨牌楼的北侧建造“沈家书院”,供周边村庄里的小孩上学。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建,终于在嘉庆十二年冬(1807年)极品御用闲人,“沈家书院”正式开张。开张之日,浙闽总督部堂阿林保、浙江巡抚部院清安泰、浙江布政使司崇禄和提督浙江学政刘凤诰等省、部官员纷纷到场祝贺江山美人情,并捐款助学。为了对捐款官员表示感谢,沈步云特立石碑表示记念,并刻上了他们的姓名。
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也就是十二年后,沈家书院培育出来的十多名学子进京赶考,竟有八名学生榜上有名,轰动了全国,更是震惊了杭县。时任钱塘县知县黄友教、钱塘县学教论李泉、钱塘县学训导李樾,在杭州府知府广善的率领下,第一时间赶到了沈家书院。他们一边为沈家书院贺喜,一边又纷纷为书院捐款捐物,帮助改善教学设施。出于他们对学院的功绩,沈家书院又在石碑的反面刻上了他们的名字。
3
杨村街
杨村街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后期。由于沈家的兴盛,官府经常会下拨专款为下杨村改善基础设施汪正扬,杨村路就是在那时修建的。由于杨村路北连杭州城,南接富阳县,又是去周浦的必经要道,为形成杨村街打下了基础。民国初期,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鼓励民间从商。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有许多商人到杨村路的两边开店经商。在民国早年,这里就开有油车行、典当行、杂货店、裁缝店、布行、茶亭和中医舘,那时人们就把这里称作杨村街了。其中茶亭和中医舘是从诸暨迁徙过来的马家夫妇开设的,马家的先生负责打理茶亭,而马家的妻子则有着高超的中医技术大野茜里,人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都称呼她为“马先生娘”,她的中医秘方至今仍为马家后裔所用。解放后,新政府禁止个人经商,由国家出资建设,先后在杨村街开设了供销社食品商店、农资供应部、茶叶收购站、生猪屠宰场、猪肉供应店、信用社(银行)、氨水供应站和农机站,还保留了两家个体理发店和一家残疾人开的小店。改革开放后林默娘,杨村街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除了保留上述由国营或者集体开设的这些店铺以外根达亚文明,这里不仅又增加了五家百货小超市和三家理发店,还先后开起了早餐店、饭店、肉店和农贸市场,直到开始美丽乡村建设,由村里统一规划建设步行街(杨村街)。
4
下杨浦
下杨浦是一条自然弯曲的河流,自西向东经领旨漕后转南穿村而过,连接周家浦(现改造成二号浦)后流入钱塘江。下杨浦一直来是村里的母亲河。人民公社时期,它曾经发挥过农作物排灌和村民饮用水功能,还是西山石矿的主要水上交通运输线。当年,全村上缴给国家的七十余万斤公粮,全部是用木船经下杨浦水运到周浦码头,然后转载大船经钱塘江运往城里的喀秋莎吉他谱。“五水共治”期间,村里为这条母亲河进行了砌石护岸和浦岸绿化工程,下杨浦已经成为了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传,这条浦在清朝时期已经开挖而成。有一年遇上大旱,村里插下不久的一千多亩稻苗叶焦枯黄,是村里的沈步云用了“抛熟毛豆快速肥苗”之计(详见《铜鉴湖轶事》“下杨浦的传奇故事”),使得钱塘知府拍板开挖了这条下杨浦,并夺到了风水洞水源。
5
沈郑界石
在下杨村文化礼堂一楼大厅里,摆放着一块出自同治年间的“沈郑界石”。说起这块界石余程万,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化敌为友、喜结姻缘的故事呢!
同治年间,沈家和郑家同住下杨村,互为邻居。那年,沈家孩童放鹅归来,将鹅赶到门前池里戏水,而郑家媳妇刚好在门前池里淘米,见沈家的鹅弄脏了池水,使她无法淘米,随手拿起一块石头向鹅群扔去,结果将一只鹅扔死了。为此两家大打出手,结成了怨家,双方为此都在临近对方的边沿打起了一丈八的高围墙,从此互不来往。后来无名镖局,沈家的后生与郑家的小姐偏偏互生了爱慕之情,却遭到了双方族人的反对。为了娶上自己心爰的郑家小姐,沈家后生刻苦攻读,最后考中了状元。做官后,他先是回到了村里,召集双方族长化解矛盾 首先拆掉了双方的高围墙。为了化敌为友,他促成双方共同出资内功图说,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十二月在拆除掉的围墙地带,建造了两家住宅的连体房。为了打消双方的顾虑麻辣芳邻,在联体房的公墙地带立下了这块“沈郑界石“。沈家后生不仅化解了两家结下的多年恩怨,还娶到了自己心爱的郑家小姐。


6
金萧支队
1943年12月7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支队六中队进入诸暨、义乌地区,组建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金萧支队)。富阳县城(原属金华所辖)沦陷后,东洲沙岛成了浙江抗战的最前哨。洲上由支队长蒋明达、政委张凡率领的金萧支队负责守卫。次年,下杨村沈家后裔沈文泉带领本村青年沈关校、沈永山、陈华生、许关标和袁阿南等有识之士过江进岛,投奔了金萧支队,参加了抗日活动,沈文泉还被任命为分队长。当时,社井炮台山上已建有日军据点,与凌家桥日军据点遥相呼应,凌周线也成了日军的主要通讯、补给线。沈文泉率领小分队多次到凌周线开展剪电话线、劫军车等骚忧日军的活动,还在一次凌周线的伏击战中打死了三名日本鬼子。解放后,沈文泉曾任桐庐县领导干部,后因其他事情触犯法律被革职。(马海潇/摄)
该图片来自网络
觉得故事好,一定要分享给好友。
点击二维码关注我,可以直接和我互动,提宝贵意见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