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4-08 03:45:26   全部文章   0/454

星级酒店客房不做良医便藏医书---炳德中医藏馆吴炳德-木芙蓉花下

不做良医便藏医书---炳德中医藏馆吴炳德-木芙蓉花下
点击上方“木芙蓉花下”关注我的公众号
█一位隐逸诗人的边城桃源】
引子从蓉城回到故乡小镇,转眼之间三年了。记得回来的第一个冬天,面对那场久违的大雪,我感觉到一种刻骨的寒冷,气候温度的不适应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与故乡也是疏离隔阂的,这里没有交流的朋友,甚至没有一个喝酒的人。我喜欢长江边那种通衢的辽阔茅山僵尸拳,蓝天白云,大雁油灯,孤身一个人去江边捡根觅石,第一个柳树根,第一块江州石,曾经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惊喜!动身前夕,上万册图书已经打包,准备第二天发运回来。可是,就在最后的时刻,有个收藏图书的人找到我,经不住软磨硬泡,结果全部处理给他了。成都书友老吴,每次通话都说这事,替我惋惜。旧书资源越来越少寿县教育网,现在已经不可再积累那么多旧书了。他的医书和烹饪旧书收藏,已经突破万余册,这些书除了一部分清代木刻本,大多数是民国时期和八十年代前印刷出版的,包括地方医院名老中医偏方验方,各省各市中医中药资料等等,五花八门,都是稀缺版本,绝大多数是孤本。他每天在网上搜索,发现稀缺医书就买下,自己也在孔网开一个网店,专门卖复印本医书和烹饪书。如今,每年复印本收入也有二十多万,除了生活之外,主要用来购书。老吴的微信换了一个图像,坐在大班桌前的神情,富态安详,颇有些成功人士的气质,背后书架上整整齐齐码着医书,那是他的宝贝。过去他隔三差五会去我住的地方,在书堆里聊书,没完没了。我中途退出了,那个旧书梦破灭了,看着他的收藏成规模,体现出财富效应,心里未免有些惆怅。其实,我买好车票离开的最后一晚,心里都有过犹豫。蓉城,那是我生活六年不愿意挪窝的城市,也是我诗歌落地的城市,她给我故乡感是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而书友书瘾们,也构成了最温情的一个生活情景。我想写写老吴,顺便也做一次蓉城怀旧时光逆旅。去年,有人出500万收购他的一万多册图书,被断然拒绝。他这些不断增长的藏书,从质量和数量上,在国内都是罕见的,无论私人医书藏家和公立图书馆,至今都没有发现比他更丰富的。这是他大半生的心血凝聚。
1太白草药老吴,姓吴名炳德范骏,1969年诞生于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徐家坡乡吴家营村,地处秦岭山脉南侧,距北山约七八里。陕西省秦岭终南山的主峰,终年积雪,寒光四射,故称太白山(周代称太乙山),太白山遍地药草,从古至今吸引着悬壶济世的人们。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去天三百浮云间,积雪捧海壮奇观。举目云海贯宏图,俯首满山尽灵丹。”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异方》传世。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太白山为"药山" 。秦岭药用植物十分丰富,共有药用植物2271种,其中仅太白山中草药就有640多种。不少人说,游一次太白山,就等于读了半本《本草纲目》。
2汉之源头老吴的家乡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炼铁手。汉台是陕甘川毗邻地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跸汉台,举雄才,出奇兵,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这里开府理事。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等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汉台山水如诗如画,拥有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黄花河、莲花池等自然风景区,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以汉台区为轴心,东有名扬天下的朱鹮、熊猫之乡及张骞、蔡伦墓;西有三国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武侯祠、武侯墓;南有浓郁水乡特色的南湖、红寺湖;北有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栈道遗址。汉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山丘相连的丘岭地貌,在黄土地上,植被繁茂,各种中草药品种繁多,比如土牛膝,车前草,透骨草,鱼腥草,灯心草,柴胡郑楚怡,半夏,茵陈,女贞子,益母草等等,遍坡都是!这里是汉水、汉中、汉族、汉字、汉文化的源头,也是太白草药和中医药文化之乡。
3贤母之教老吴生长于汉台山区的一个半草药之家。他们家有兄妹七人,他排行老末。父亲是个普通农民,母亲贤良,在家辛勤操持家务外,还有些祖传太白中草药治病的本领,据母亲说是外婆从小传授的。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头猪,母亲经常上山割猪草,每次都顺便带回些草药,经过蒸煮晾晒等泡制加工,储存起来。家里人有个头痛脑热,从不去医院,都是母亲抓药医治,那时候,村里左邻有舍亲戚本家,谁家有点小病都来找母亲。只见她寒暄之后,看看舌苔把把脉,询问下病情后,便从那些储存的草药里,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包好递给病人,然后耐心叮嘱服用方法。一般情况下,虽然大病重症谈不上妙手回春,小病却都能药到病除,而母亲从来不收钱,俨然免费的村医,受到村里老老少少的尊重。小时候,老吴也经常跟母亲去割猪草牛草。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天坡割草,不小心手被镰刀割伤,鲜血直流,嗷嗷大哭。母亲闻声跑来,查看了下伤口,于是,眼睛搜寻了下周边,在四五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株植物,这是一种叫“刺戈牙”的草药。于是,赶紧采来放在掌中揉碎,将汁液小心地挤到伤口上。过不多时,伤口竟然止血,疼痛也随着消失了。然后,撕下衣服一角包好,第二天伤口就愈合了。老吴谈起太白草药的神奇,眼睛里总闪动着母亲的慈爱,浮现着太白山中的云雾,以及那种根植于故乡的情怀。他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基本能识别本地草药。开始跟着父母去北山实地野外采药。他们一家三口王华平,带着被子干粮,步行进山,一住七八天。“七十二洞天府地”有近十处分布在秦陇地区。在人们的想象中,深山幽谷就是掩藏着的人间仙境,有数不清的奇卉异草、肉芝石蜜,这些都是炼制外丹必不可少的原料,在古代秦岭山区是古代术士们配方采药的后院药圃。唐诗中这样描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上山采药可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的事。采药人首先得了解近百种中草药的形态、生存环境,这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许多业内的不传之秘。譬如翻白草﹑委陵菜外形都像白头翁,可它们却没有白头翁的抗菌效果。石韦附生在潮湿的岩石上,别处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其次需要鹰隼一样的好眼力,能在连片的草丛树叶中找出那细小特殊的叶片,在貌似寻常的地皮下发现珍贵的药材块茎。最后,还需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采药不仅要负重爬山,风餐露宿,还要整日穿行在深林中,连个人影都见不到。正因为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使他们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山民间传说最多的一群。老吴一家粗通药性,以民间医生的身份采药制药,行医乡里。每年夏天都要上太白山高海拔处,采集药材,渴饮山泉,饥餐干粮野果,然后将草药晒个半干,每次带回家几背竹篓福能达。这些草药都是太白山野生珍稀的“七药”,如金牛七,桃儿七,铁牛七,盘龙七,扣儿七等等。老吴是家里末儿,从小聪明伶俐,对太白草药流露出非同一般的兴趣。父母疼末儿,便在他身上多花了些心思,除了有意带他去野外采药,学习辨识药材和炮制加工方法,从初中开始就背诵医书,《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药性赋》等,很快如数家珍。在那些采药学医的少年岁月里,他也从父母那里听过许多药王孙思邈在太白隐居的故事,也听说过董奉杏林的一些传说。悬壶济世的梦想,在他内心已经渐渐生根发芽。不做良相便成良医,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梦,只是老吴虽然得天独厚,李晞彤却阴错阳差没有做成良医,而在医书聚藏领域,走出自己的天地,也是造化弄人。

4太白七药老吴儿时随父母上山采的药,很多后面都缀一个七字,这是太白山著名特产七药。关于“七药”的名称众说纷纭,明朝李时珍对“七药”的理解是:“青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太白山“七药”被赋予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名字,诸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植物“大叶堇菜”、“金线重楼”、“大血藤”、“流苏虾脊兰”分别叫做“寸节七”、“螺丝七”、“五花七”、“马牙七”;具有化痰爱玉子,止咳,平喘作用的植物有“水葫芦七”;能健脾化湿的植物“盘龙七”;有消导功能的植物鸢尾又叫“青蛙七”;具有渗湿利水功能的植物杓兰,又叫“蜈蚣七”等等。早在1953年,美国就将太白“七药”的桃儿七提纯制成药品用于抗癌,并载入美国《药典》。现我国《药典》收入太白“七药”6种。太白“七药”应用广泛,功能奇特,已引起广泛关注。经国医肿瘤研究所数年多次研究论证,认为“七药”是太白山药用植物奇特而典型的代表。星级酒店客房“七药”最早载于1590年《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之“三七”,但其后的三百余年发展极为缓慢,志著很少或无收载。本世纪60年代,太白地区的草医药农将太白“七药”编辑成草药性赋和歌诀,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才使“七药”得以迅速发展。近20多年来,收载于书著中的太白“七药”已达137种。“七药”药性歌括:桃儿七苦,专治劳伤,调和百药,解毒优良。蝎子七啬,治下泻痢,吐衅血崩,功效最齐。竹叶七辛,胃痛腹泻,烦躁不安,小便不利。马牙七辛,清热解毒,散淤消肿,牙痛可服。窝儿七苦,凉血骨蒸,腰痛腿酸,跌扑有功。追风七辛,祛风除湿,散淤消肿,消炎止痛。水葫芦七,味辛性凉,胸肋胀满,止咳化痰。拐枣七苦,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消食化积,筋骨疼痛,百般杂症,即就癌症,七药救命。太白草药,一千余种,仅就七药,亦逾百种。太白药山,长寿源泉,造福人类,攀登医冠。
5梦碎高原1989年,老吴毕业于汉中卫校中医班,在天水市北道区人民医院骨伤科工作三年,后回陕西汉中,师从南郑地方名医岳父黄正元学习中医。1994年,因为没有找到在当地医院工作的机会,由一个亲友介绍远赴新疆,在新疆伊犁军分区医院对外门诊部中医风湿骨伤科工作,并开始收集各种验方书籍,用于学习研究。由于从小打下的医药学基础,他工作忘情投入,善于钻研业务,用自己研制的内服祛风丹加外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各种风湿腰腿疼,很快得到患者赞誉和肯定。儿时就已经形成的那个成为良医的梦想,眼看有点眉目,可是正当他踌躇满志李本涛,准备一显身手的时候,3年后由于军内医院一纸政令解聘地方人员,老吴也在解聘人员之列。次年,他求爷爷拜奶奶,托付何种关系,才受聘于新疆新源县中医院骨科工作。但是, 因户口等问题,医院不能够解决正式工作关系,两年后无奈离开新疆,到西藏昌都寻求发展。当时去西藏的主要目的是想在这个偏远的民族地区开个体诊所行医,但由于当时经济很有限,诊所的相关手续一直办不下来,尽惯做了各种努力,但还是不能如愿。老吴从小受母亲熏陶,抱有悬壶济世之愿,想到自己多年来学医行医的艰难坎坷道路,未免有些心灰意冷。为了全家的生计,内心经过无数次的挣扎,最决定放弃梦想,在昌都开了个小超市,做起了超市老板宁雏。
5成都书瘾成都是一个旧书资源丰富的城市,明清版线装书,至今在古玩市场宋仙桥罗马广场依然可见,民国时期和解放后出版的各类旧书比起其他城市更丰富,除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成都属于西南地区重镇。我在2008年来到成都,供职于川师大出版社,2011年左右发现北门一个僻静角落开了一家旧书店,无事进去逛逛,发现那些在新书店买不到的好书,只要四五元一本,象发现了一个阿里巴巴的藏宝洞。于是,平时由于囊中羞涩压抑多年的购书癖,得到了一个宣泄爆发的机会,几乎每天成袋地买书,不久斗室旧书成灾,便在孔网开了个旧书店,兼职做起了旧书店老板。旧书店其实与书店不是一个行业,旧书价格是按照版本稀缺程度定价的,与其说是图书业,不如归类于收藏文玩类。成都古书收藏家从古至今都很多,民国时期有一位宁舍千金不弃一卷的收藏家严谷声,家底殷实,搜集山本孤本图书,成为巴蜀书界传奇欢乐神农。有个传说故事,如果有人搜求到好书,送到严府,严谷声看一眼,倘若不入眼,便送客,如果入得法眼,便喊仆人上茶,以高于市面三四倍的价格购买。严谷声的贲园藏书楼藏有三十万卷善本古书,名闻海内外。他在抗战期间,家里接纳了各方流落后方的名流,贲园历来的座上客,都是近代声名显赫的人物,如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畲、陈寅恪、孙科、邵力子、章士钊、沈尹默等等。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先生和严谷荪关系甚好,他曾带家眷、弟子及仆佣多达40余人住在这里。贲园也是张大千从敦煌临摹壁画归来整理写生、加工素材的主要场所。旧书夜雨十年灯。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爱书成痴,常常游荡在旧书肆文玩市场,常常蓬头垢面,将仅有的饭钱买下心爱的书。他们不一定是读书人,但是,却一定是懂书人,这类人也叫书瘾。两个书瘾之间,只要几句话便彼此相识,版本纸张印刷估价等等关于书的话题没玩没了。正当我成为书瘾,淘书卖书正酣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塔伦·埃哲顿,有个人要买我的几本医书,这就是老吴。

6中医聚藏那时候,老吴的爱人在昌都经营超市,他在成都采购商品发往昌都,除此之外,就是在穿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搜购医书。老吴收藏医书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了,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开始的时候,只是作为自己行医的资料,每次出差都会注意搜求。直到行医梦梦碎高原之后,常驻成都采购超市商品,才开始集中精力聚藏医书。成都得天独厚的古旧图书资源,渐渐让老吴淡忘不能行医之痛,开始走上新的人生旅途。刚开始的时候,老吴是在实体旧书店和送仙桥等文玩市场搜购医书,后来市面旧书资源渐渐枯竭,他便主要在孔网购书。成都的绝大多数孔网书店老板,都成了他的熟人朋友。悬壶济世之梦破碎后,成了超市采购员,多少有些沦落风尘的感觉。那时候,老吴租住在一户农家二层楼房的一间底层房间,除了床铺之外,就是几架医药书。我与老吴因为医书相识,隔三差五都会聚一次,聊书喝酒,他偶然透露出自己内心的抱负和想法。他常说,自己现在正处于人生低潮。记得第一次他买我基本医书,价格相差很大。我问他,为什么同样是文革医书有的便宜有的贵的要命?他没有隐瞒,很坦率地告诉我值钱的偏方验方医书,不是大路货,而必须有名老中医的名字,这种书的方子才有出处,具有实际临床价值黄龙咳喘片。他的一部分藏书留在汉中老家,成都收藏的当时大约有3000册。收藏范围有全国各地中医,少数民族医各种验方,土方,偏方,单方及各种独特传统疗法。全国名老中医,老草医,老药农经验,医案,传方。时间从清代,民国,解放后公私联营期,大跃进期,文革期,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医书秘方验方资料, 各科共三十类。文革时期,全国各省各市县都相继出版了地方中草药,如西藏中草药,西昌中草药等,当时,老吴常常跟我提起他有某某地方中草药,在孔网属于孤本,脸上不免有些得意之色。我们相识不久,他也在孔网开了个中医偏方验方聚藏馆,开始卖些重复或品相差的医书以及稀缺医书复印本。没过两年,昌都的超市拆迁有些补偿款,他也从兼职到全职,以藏养藏,集中精力搜购医书。几年下来坚持不懈,风雨无阻,沉浸于斯,如今图书达到三十多个品种一万余册。如今,老吴从农家屋搬进了三环边一处宽敞些的公寓楼,房子里有20来个书架整整齐齐码着医书,还特意定做了中医聚藏馆的牌子,搞了个聚藏馆名片,显得颇有点鸟枪换炮的架势。在收藏医书的同时,他也对古旧老菜谱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收藏各种菜谱,八大菜系的老菜谱,各种菜系原始地道的传统做法,几年下来也有千余册。2017年,老吴加入四川省收藏协会吉增·佩玛,成为颇具特色和规模的四川收藏家。随着资源积累和人脉扩大,慕名拜访和寻求合作的也多了起来灵堤犬。老吴为此特意写了个敬告来访者的公告,洋洋洒洒上千字,六条,除了说明自己的聚藏经历品种和来访者身份要求注意事项外,特别提到一点就是自己太白村夫的背景,以及甘贫乐藏弘扬国医文化的追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