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1-28 07:46:36   全部文章   0/586

搜房博客下野地西瓜,新疆西瓜的一张名片-石河子搜

下野地西瓜,新疆西瓜的一张名片-石河子搜

石河子招聘信息
点击右侧“关注”→
石河子最新工作
小编敢说,每个人的夏天都少不了西瓜的存在
而在新疆,提起西瓜
每个人最先想起来的肯定是下野地西瓜
(不服来战)

泻出流霞九酝浆
——下野地西瓜的故事

“汉使西还道路赊唐慧案,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明朝诗人李东阳这首咏瓜诗,前两句写出了西瓜的来历。它原产于非洲,在中国,新疆最早接纳了它。同时,它也不独享一域一乡之爱,邀葡萄、核桃、石榴一路欢歌,在内地开花结果,繁衍后代。不论走向天南地北,西瓜始终守着甜蜜的回忆,安放着岁月的乡愁。

明代翟佑的《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该诗采用比喻的手法,将西瓜的外形、色泽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

对新疆人来说,说起下野地西瓜,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下野地西瓜成为新疆西瓜的一个代称,是新疆西瓜的一张名片高音哥。为什么下野地西瓜有这么大的名气,有这么好的口碑?故事应该源于半个多世纪前西瓜与下野地的一场美丽邂逅。
1
“下野地”的名字据说与王震将军有关。1952年春节刚过,王震将军命令二十二兵团在玛纳斯河以西开荒50万亩。屯垦部队来到沙湾县以西一个叫“西野地”的地方,让昔日亘古荒原,成为今日军垦绿洲。于是这片绿洲的南部叫“上野地”,中部叫“中野地”,北部叫“下野地”。
下野地即八师一三四团所在地,位于天山北麓的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清纯的冰川雪水养育着这片绿洲,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依偎着这片土地。与沙海毗邻而居的职工慢慢摸透了沙漠的秉性。其实沙漠有狂野的一面,也有赤诚的一面。越靠近沙漠,昼夜温差越大,长出的瓜果越甜。上世纪50年代末,下野地就曾试种西瓜,多汁甘甜的瓜瓤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真正翻开下野地西瓜历史的一页,是在1963年,一三四团决定辟出100亩土地,拉开西瓜种植的序幕。
团场期盼让丰富的光热资源与半土半沙的土壤珠联璧合,让昼夜温差与天山雪水的灌溉交相辉映,打造下野地西瓜得天独厚的天堂。这一特殊的任务落在张来柱的肩上。瓜班由10名团场职工组成,张来柱任班长。
当我见到张来柱老人时,他已在半年前过了90岁的生日,因眼疾已视物模糊,听力也有一些障碍。听他的孩子说,除目不明耳不聪外,老人身体其他器官都好。可不,从他那个头、那身板依然可看出当年勃发的英姿和飞扬的神采。
说起半个多世纪前下野地种西瓜的光荣历史,老人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清泉般哗哗流淌。
为了给西瓜在下野地安好家,瓜班的10个人几乎把瓜地当成了自己的家。职工按照军事化的管理,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锄草、统一采摘。张来柱说,当年种的品种主要有大黑籽、柳条青、苏联2号,种植方法采用的是开小沟与渠灌的办法。张来柱那年37岁,身体健壮,精力旺盛,是出了名的干活好把式。就说开沟点种,他开沟不用拉线,眼睛瞄准的沟竖直横平,跟线拉的一样直。这是眼中的线与手中的活完美结合的艺术。
在张来柱的记忆中,每年的压瓜打杈和给西瓜追肥是农活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检验瓜班精气神的标尺。
压瓜是防止长旺的瓜秧被风刮散刮乱,有利于瓜秧有序生长。打杈是将瓜秧过多消耗营养的枝杈去掉。压瓜必须在中午太阳正旺、温度最高的时候进行,因为那时候瓜秧晒得最蔫也最柔软,压瓜时不会把瓜秧折断,而早晚都因瓜秧脆嫩而不便操作。夏天的中午,太阳正毒宋伟龙,其他职工都已歇息,唯有瓜班的人顶着烈日在暴晒中压瓜打杈。那时,大地像蒸笼,气温在35摄氏度上下,地表温度更高,头上、手上、身上都在冒汗。特别是裤子,从裤腰到裤腿,被汗“淋”得湿透了,风吹日晒,汗渍在裤子上凝成斑斑块块,回家洗都极其难洗。唐朝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是对张来柱瓜班压瓜打杈农活最好的诠释。
西瓜追肥用的是榨油后的油渣,100亩地追肥要在三四天内做完。这个活是两个人配合着干哥特王朝3,一个人依次在每棵瓜秧边用铁锨铲一个窝,另一人舀一碗油渣埋在窝里。这个活看起来不难,但时间长了就腰酸腿疼非公认战队,一两个小时重复一个动作也罢,但一天10多个小时蹬锨刨坑是什么感觉?一棵苗一棵苗地弯着腰施肥也好坚持,但一天上千棵苗地弓腰弯背是什么滋味?这正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喜看瓜园一天一个样,瓜蛋子一天比一天长得大,瓜班的职工心里像喝了蜜似的甜。瓜遂人愿,有些瓜更像要报恩似的,长得冒了尖,瓜班的人个个笑逐颜开,每天都要去看看,以表关爱。有一天,他们突然担心如果有人也盯上这瓜中骄子,先下手为强该怎么办?于是他们在大瓜着床的地方往下挖个坑,让瓜降低身段,再把草在瓜上稍作掩饰,不露其真容,让瓜放心自由生长。
8月初,瓜园迎来瓜熟蒂落的时节。张来柱说,第一批瓜装了两车,摘瓜装车时有碰伤碰破的几个瓜,直到把拉瓜的车送走,瓜班的人才第一次品尝破损的那几个瓜。从4月下种到8月瓜熟,他们把心血、汗水浇灌在这片土地上,眼下终于尝到丰收的滋味,那份甘甜幸福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装箱外运的下野地西瓜(资料片)。 兵团日报驻八师记者站 张德智 摄
在瓜园收获的那批大瓜中,瓜班选出了两个瓜王,其中一个32公斤,一个逾40公斤,分别用抬把子送到下野地一管处(所辖包括一三四团在内的几个团场)。第二年春天,一管处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瓜班和张来柱分别获得先进生产班组和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从此,下野地的西瓜种植一年年向四周扩展,下野地的西瓜也以其优异的品质声名远播。
2
今年53岁的叶进疆是兵团第二代,种瓜也有20多年了。用他的话说,现在越来越不会种瓜了。搜房博客他那瘦削的脸庞还有一道道皱纹都拧成一个个问号,显现着当下下野地种瓜人的忧虑和无奈。
下野地西瓜出了名后,冒充下野地西瓜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新疆,尤其是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只要是西瓜商贩,言必称下野地西瓜。你问他下野地在兵团哪个团场,他一脸茫然。真正下野地一三四团每年种的西瓜,超不过7000亩,而打下野地西瓜招牌的,又何止7万亩?

诱人的下野地西瓜(资料片)。兵团日报驻八师记者站 张德智 摄
叶进疆说起其中的辛酸苦辣,一个“难”字了得。为了下野地西瓜的品质,叶进疆至少苦苦支撑了6年建三江信息港。他说:“高品质是要高投入的,现在种瓜的成本在一年年提高,产量不但不敢攀升,而且还要有所控制英雄赞歌简谱,这样才能保证瓜的品质。人家的瓜亩产七八吨,刘梦夏甚至10吨,我不敢超过6吨。我1亩按1吨的量施农家肥,人家施的化肥。这投入产出之差不言而喻。可瓜贩子都说是下野地西瓜,你凭啥要高出几毛钱来?”
叶进疆的惨淡经营几近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他和他所在的合作社的成员引种一种耐运输的铁皮瓜(学名金城5号),不料在下野地栽种的第一年就遇到两大难关,一是新疆准噶尔盆地高温,直射的阳光让铁皮瓜的“铁皮”经不起考验,灼伤的部分破了“相”;二是由于播种晚了些日子,到7月中旬上市后与宁夏、河北等地瓜销期重叠,造成在内地滞销。内外夹击,让叶进疆损失惨重。
当然,叶进疆也不是年年“走麦城”,在艰难困苦的坚守中也有“梦里寻他千百度”的知己,在他的消费群中始终有一批“铁杆粉丝”。有一次,一个客户来到叶进疆家,叶进疆的妻子给客人端来切好的瓜,那人吃下第一牙瓜就问:这是你们叶家的瓜吗?他妻子没有吱声。对方拿起第二牙再吃两口,便坚称这不是叶家的瓜。于是他立即给叶进疆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叶进疆说:你吃的确实不是我地里的瓜,你来晚了,一级瓜都卖光了陆月生,地里只有一些小个的次等瓜了。客户依然让叶进疆带他到地里去看,一尝便找到久违的口感:这才是真正的叶家瓜,个小也不失其味。依然摘下一批个小的瓜运走。
有道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叶进疆有股“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韧劲,敢于逆潮流而动。叶进疆也真有那么牛。2012年波斯坦公告,他在地里投下血本,光是鸡粪每亩1.5立方米。那年他风光了一把,百亩瓜园瓜都爆棚了,价钱越高买的人还越多。客户说,吃了你的瓜别人的瓜都不值得吃了。

叶进疆的坚守和倔强,换来的口碑不胫而走,传到北京。作为兵团第二代,作为下野地西瓜的传承人,他要把最好的瓜送往北京,送上下野地职工群众的一片心。瓜摘下来后,又作了一次精选,每个都在五六公斤,一箱装两个。一三四团还把下野地西瓜的简介每箱一份放在里面,3吨多的西瓜由一辆箱式货车拉走,空运到北京。
年届半百的叶进疆,心中感慨不已,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
20多年的种瓜历程,叶进疆有苦更有甜,他始终不改初衷,把质量视为下野地西瓜的生命。他已看到,在下野地西瓜的品牌保卫战中,绝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罗艳芳。2011年放学我当家,下野地西瓜这个品牌终于注册成功,像一个孩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绿色下野地西瓜、有机下野地西瓜正集结队伍,向着美好的明天进发。
3
为提升下野地西瓜的优良品质,重塑下野地西瓜的光辉形象,一三四团举办起了西瓜节。如果说第一届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第二届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关雪盈。
夏天的下野地,绿了西瓜,红了樱桃。苗木基地姹紫嫣红,林下散养鸡羊欢歌。放眼望去,飞鹅与呱呱鸡齐飞,蓝天共西甜瓜一色。

因了第一届西瓜节的洗礼,也因了第二届西瓜节前期的广告效应,没想到“燃情下野地·相约西瓜节”的活动盛况空前。通往一三四团的各条道路豆花文吧,汽车如潮水般涌向下野地。一个小小的团部,迅速被两三万人所“淹没”,被几千辆汽车所“占领”。用人满为“欢”、车满为“欢”一点也不为过。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志愿服务人员个个忙得汗流浃背,累并快乐着。他们疏导着人群,解答着游客的各种问题,有的嗓子都哑了。从乌鲁木齐、从石河子、从奎屯、从克拉玛依、从四面八方相约而来的人们,各自的诉求都不一样。有的说,吃了多年的下野地西瓜,还没见过下野地的真容;有的说,瓜摊上都说自己是下野地的瓜,到底下野地的瓜味道怎么样,今天要实地尝尝;有的说,我们孩子还不知道西瓜是树上长的还是地下结的,带他们来看看瓜园。

西瓜节盛会,下野地西瓜无疑是第一主角。下野地的职工也把这一天当作是瓜的华诞,应时把最好的最新鲜的瓜采摘下来,摆在通向会场各主要道路旁,供来往的人免费品尝。这里瓜摊一个连着一个,各种品种的西瓜精品荟萃,人们想吃哪个就吃哪个,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种倾情奉献、各取所需的风光场面,可称得上是游人眼里第一回,国内品瓜第一景。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景况也彻底让下野地的餐饮从业者惊呆了、乐坏了。这里的小餐馆,不过二三十家,小老板平常闲散惯了,面对今日两三万人要吃要喝,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饭馆内厨师汗水与笑声交织着,饭馆外排队的聊天声和抱怨声交织着,构成西瓜节的另一部插曲。
在西瓜节上,最出彩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十四连的瓜王姚长清。姚长清压根没想到,瓜王的桂冠会落在他的头上。他种西瓜已有10多年的时间了。要说种瓜的故事,他搜肠刮肚也说不上个啥来。但就在他的地里,瓜越种越好,瓜越种越甜,收入也越来越高。他是从河南老家来到一三四团的。团场给他住的房子,给他种的地。他把这些看得很珍贵,也很珍惜。他把时间、精力和种瓜的技能都用在瓜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西瓜节前,团场让他挑选两个瓜参加西瓜节,他选了他种的安农2号重量达15公斤、19.8公斤的瓜各一个。事后,姚长清也忘了送瓜这茬事。

赛瓜会现场,看谁种的瓜形美,瓤儿甜(资料片)。兵团日报驻八师记者站 张德智 摄
姚长清来到西瓜节开幕式的会场。当进行到瓜王竞拍的程序时,他一眼发现众多参加竞拍的西瓜中校园百美录,有他送的那个墨绿色的大西瓜。竞拍的气氛一开始就很热烈,从100元起拍,举牌的人此起彼伏,互不相让。当拍卖师叫到1万元时,姚长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这等于1亩瓜地的收入啦!
当1.34万元拍卖款作为奖金送到姚长清手中时,这位44岁的中年汉子仍然像做梦似的。
包括姚长清在内的所有与下野地西瓜有关的人都知道,这盛会传递的信息是:历经50多年的洗礼,经过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下野地西瓜踏上了新征程。(李念东)

来源:兵团日报,新疆我的家

搜工作搜美食搜电影
点击右侧“关注”→
石河子最新信息

所有留言的小伙伴们
都可到石河子搜线下体验店
(幸福路金宝房产大门西200米,电话15299969399)
直接领取
好声音KTV免费唱歌劵一张
返回顶部